竹刻是中國文人藝術與民間雕刻工藝相互交融的結晶, 為我國獨有的一門特種雕刻藝術,明清時期,在許多文人和書畫家的廣泛參與下,中國竹刻達到了鼎盛時期。今天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。
南京正大自拍賣文玩雜項以來,拍品涉獵廣泛,嘉定、金陵、留清派比比皆是。張廷濟,周芷巖,金西厓作品爭相放彩。在此略展一二、以飧觀者。
嘉定派,深入淺出,寫照真切
嘉定派,尚細工,凡作品者寫實獨創。善透、深、高浮雕,器形深入淺出,立體真實,方寸之間即刻山水花鳥。其創始人“嘉定三朱”刀法犀利,洼隆淺深,可五六層。吳之璠,三松之后第一人,技藝前人所未備,自成一派,稱之薄地陽文。周芷巖者,清中竹人,喜推陳出新,以南宗畫法刻竹,為時人所識。
清 宗玉刻山水人物筆筒
此筆筒為嘉定宗玉代表作之一,色紅,原皮包漿。主題以松下品茗為表述平臺,刻畫了一古稀老人與蒼鶴對望之景,隱喻松鶴延年、福壽安康。右側小童手把如意,四周山石樹木郁郁蔥蔥,整幅畫面其情雅雅,其樂融融直宛若人間仙境。作品以寫實手法展開情節,刀法高度凝練,實是一件南派大師的扛鼎之作。
顧玨,字宗玉,清嘉定人。工竹刻。朱、沈相承,平淡天真,純以韻勝。玉則刻露精深,細入毫發,一器必經一二載始成。
金陵派,輕風漸撫,略施粉黛
金陵派,尚巧思,凡作品者寥寥數筆。淺刻兼略施刀琢,與器物狀貌合為一體。其主要技法是“淺刻”,猶如輕風漸撫,線面一統,所刻之景再展書畫的筆墨情趣。
清 潘老桐刻西園雅集筆筒
西園雅集是宋代文人雅聚的盛會。此筆筒透雕李伯時右手持畫,左手指點一旁觀畫者,旁立者在觀畫中愉悅意滿。整只筆筒由松石巧妙地分開四個畫面,松枝鱗鱗,松針簇簇,皆雕琢細致生動。在石壁上刻“老桐制”叁字楷書款,款下“潘”字印。
潘西鳳,字桐岡,號老桐。他與“揚州八怪”中的鄭板橋結為摯友,是清竹雕大家。師承濮澄,以淺刻為主,偶有透雕,所制器物則形神兼備。鄭板橋稱其為濮澄之后金陵派的“第一人”。
留青竹雕,細微精細,筆墨再生
清 李淦臣竹刻留青金文果蔬扇骨
留青竹雕,難度極大,其做法為只留竹子青筠的一種雕刻技法,施藝時,將紋飾以外的竹青剔去,僅露出纖維狀竹肌,取竹青與竹肌之異,故作品能取得筆墨神韻之效。此件扇骨留青技法純熟,字跡清晰,凸顯了留青韻味。
【提示】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,如有轉載,請說明出處